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中国航天科技突破:大推力太空引擎与新型塔架热试成功,开创消音技术新篇章

中国航天科技突破:大推力太空引擎与新型塔架热试成功,开创消音技术新篇章

文章来源:互联网 作者:肉团资源网 发布时间:2024-12-03 07:22:46

近日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宣布,此前该集团第六研究院801所位于佘山的发动机试验基地顺利完成了一次大推力发动机与升级版塔架系统的联合高温测试运行,此举为该所承担的重大航天工程项目推进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标示着相关科研任务实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航天科技突破:大推力太空引擎与新型塔架热试成功,开创消音技术新篇章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表示,本次试车不仅实现了该所高效率开展大型空间发动机地面试验的目标,还成功填补了空间大推力发动机地面热试验消声降噪技术空白,有力保障了所内后续任务的顺利开展。

试验过程中,分别进行了 5 秒、50 秒和 400 秒长稳态热试车,大推力发动机与燃气导流装置匹配性良好,引射流场稳定。发动机性能可靠,状态良好,各项参数达到预期。

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获悉,新塔架为所内发动机地面试车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后期试车效率提升和冗余能力增长。此外,塔架本身采用高温燃气扩压导流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噪声,提高了大型发动机热试车的环境友好性。

本次联合热试车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新试车台具备了投入使用的先决条件,试验站具备了空间大推力发动机垂直地面试车的消声降噪能力。

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传回首幅影像,国内雷达卫星首次实现即时首图生产

11月26日消息,昨日7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运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四维高景二号03星与04星精准发射升空。两颗卫星均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并且入轨后状态保持良好。

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传回首幅影像,国内雷达卫星首次实现即时首图生产

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刚刚宣布于 11 月 25 日 21 时成功接收“四维高景二号”03 星和“四维高景二号”04 星回传的首幅影像,并即时完成首图产品生产任务,系国内雷达卫星首次!

此次传回的影像产品地物纹理清晰,层次分明,微波散射特性明显,影像质量优异。星地链路及地面系统运行稳定,卫星进入在轨测试阶段。

官方介绍称,“四维高景二号”03、04 星可提供全天时、全天候、优于 1 米的高分辨率雷达影像,快速高效制作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产品 (DEM),雷达正射影像产品,基于时序雷达干涉测量的 D-InSAR 形变监测产品和服务,整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介绍,我国将建设“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空间段计划发射“16+4+8”共 28 颗卫星,汇总如下:

16 颗优于 0.5 米分辨率光学卫星

4 颗 0.5 米分辨率宽幅光学卫星

8 颗优于 1 米分辨率 SAR 卫星

中国四维表示,2022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该公司共计发射高分辨率光学、宽幅光学、雷达三型 5 颗卫星并投入商业化运营,“四维高景二号”03、04 星的成功发射,将实现“2+1+4”卫星组网运行,进一步提升国内领先的光 SAR 一体服务能力,标志着“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步入高效协作阶段。

此外,他们还将同步建设匹配的基于“四维云”的地面段(含测控、接收、处理、应用),后续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可扩展至 56 颗卫星。

中国火星采样返回计划蓄势待发,吴伟仁领航争做全球首例

近日消息,中国航天的里程碑式成就再次引起全球瞩目,随着“天问一号”及“祝融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留下的首枚中国印记,标志着中国已成为成功实施地月系至行星际深空探索的国家之一。

中国火星采样返回计划蓄势待发,吴伟仁领航争做全球首例

展望未来,我国深空探测战略展现出长期且持久的愿景,预示着更多深远宇宙的探索计划将在不久的将来陆续展开。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太空旅游、旅游专车都是有可能的。行星探测现在主要以火星为重点。

我们的规划有可能争取成为人类第一个从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未来 20 年,计划主要是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和重型运载火箭研制。

他透露,我国计划在 2025 年前后发射天问二号,对地球 4000 万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进行伴飞探测和取样返回。2030 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和天问四号,分别开展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和木星系探测任务。

据称,我国目前已经开始筹划建设世界首个火星样品实验室,同时深化论证天问四号探测任务,实现木星及其卫星环绕探测,随后抵达天王星。

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于 2020 年 7 月 23 日成功发射,经历 202 天的奔火飞行,成功进入环火轨道。2021 年 5 月 15 日,着陆巡视器降落在目标着陆点,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

对于我国探月工程,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计划按照两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 2035 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极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齐备、要素基本配套的综合科学设施,开展常态化科学实验活动和一定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2045 年前建成拓展型,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建成功能完善、相当规模、稳定运行的设备设施,开展月基综合性科学研究和深度资源开发利用,为载人登陆火星开展相关技术验证和科学实验研究。

吴伟仁表示,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嫦娥七号将于 2026 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环境与资源勘察;嫦娥八号将于 2028 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试验。

未来,我国将打造“五五五工程”,欢迎 50 个国家、500 家国际科研机构和 5000 名海外科研人员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携手一道共同建设和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一大科学工程,共同管理科研站设施,共享科研成果。

复制本文链接 攻略文章为肉团资源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