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IT知识 - 中国科学院1956年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956年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大研究所

文章来源:互联网 作者:肉团资源网 发布时间:2025-01-14 02:14:53

1956年3月,闵乃大、胡世华、徐献瑜、张效祥、吴几康等组成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等四个研究所。

闵乃大等5人于1956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等四个研究所

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刚刚从战乱中恢复元气,百废待兴。就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令。发展经济,建设国防,特别是为研制两弹一星提供计算能力,迫切需要先进的计算工具。

195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四项紧急措施”,提出了“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张劲夫、杜润生、钱三强、罗沛霖、阎沛霖等在制定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划时起了重要作用。

闵乃大等5人于1956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等四个研究所

鉴于当时人才奇缺,很少人懂计算机,国家果断地采取了“先集中,后分散”的发展原则。以中国科学院为主,集中了当时二机部、总参三部、高教部、国防部五院等全国科研力量,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下称中科院计算所)。从1956年起连续举办了四期计算技术训练班,共培养了约700名大学本科水平的计算机和计算数学方面的专业人员,这些“种子”后来分撒到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成为我国计算机行业的骨干。

现在我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但面对计算机领域新的挑战,如高性能通用CPU、下一代网络、量子与生物计算等等,我们多么需要像前辈一样,不分单位、不分你我,发扬全国一盘棋的精神,集中力量办大事!回顾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业史,我们不能不由衷地钦佩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等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不能不对开拓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老一辈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

全球首部现代计算机亮相,震撼科技界(1950年)

1950年 Simon computer 诞生,是全球第一台PC。西蒙是基于中继的计算机,自1950年10月起,埃德蒙·伯克利(Edmund Berkeley)在《无线电电子》杂志的13篇建筑文章中对此进行了描述。出于演示数字计算机概念的教育目的,它无法用于任何重要的领域。

全球第一台PC于1950年诞生

1950年11月,伯克利写了一篇文章,题为简单的西蒙对美国科学杂志,所描述的数字计算原则,向广大市民。尽管西蒙极度缺乏资源(它只能代表数字0、1、2和3),但伯克利在第40页上指出,该机器“拥有定义任何真正机械大脑的两个独特属性:它可以从任何机器自动传输信息它的一个“寄存器”彼此之间,并且可以执行不确定长度的推理操作。”

全球第一台PC于1950年诞生

西蒙的体系结构是基于中继的。程序从标准的纸带上运行,该纸带上有五行数据孔。的寄存器和ALU存储仅2比特。用户通过打孔纸或前面板上的五个键输入数据。机器通过五个指示灯输出数据。

打孔的磁带不仅用于输入数据,还用作 存储器。机器从磁带上读取指令时,会依次执行指令。它可以执行四个操作:加法,求反,大于和选择。

X.25商业服务正式亮相:重塑网络连接 1972年给予新生

使用X.25的商业服务于1972年正式投入运作,后来成为了TCP/IP网络的基础。

使用X.25的商业服务于1972年正式投入运作

扩展阅读

X.25 是一个使用电话或者ISDN设备作为网络硬件设备来架构广域网的ITU-T网络协议。

使用X.25的商业服务于1972年正式投入运作

它的实体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1-3层)都是按照OSI模型来架构的。在国际上X.25的提供者通常称X.25为分封交换网(Packet switched network),尤其是那些国营的电话公司。

它们的复合网络从80年代到90年代覆盖全球,在现在仍然应用于交易系统中。

复制本文链接 攻略文章为肉团资源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